在“鸡娃”成风、营养品广告满天飞的今天,很多父母都希望靠“食补”提升孩子的专注力、记忆力。
你是不是也听过“核桃补脑”这种说法?毕竟它长得像大脑,又富含 Omega-3,听起来很有道理。但真相到底如何?最近一项发表在The Lancet子刊上的随机对照试验,首次针对青少年群体,研究了长期吃核桃是否真能“补脑”。
这项研究不仅设计严谨、样本量大,还特别区分了“理想情况”与“现实情况”下的效果差异——也就是说,它既回答了“理论上有没有用”,也回答了“现实中能不能坚持”。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起看看,每天一把核桃,到底能不能让我们的孩子更聪明、更专注?

核桃富含 α-亚麻酸(ALA),这是一种植物来源的 Omega-3 脂肪酸,被普遍认为对大脑发育和功能有益。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,前额叶皮层尚未完全成熟,逻辑思维、执行功能、注意力等高级认知能力仍在发展中。因此,营养干预在这一时期可能具有特殊意义。
然而,过去关于核桃与认知功能的研究多集中在老年人或儿童,针对青少年的高质量干预研究几乎为零。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,通过一项为期6个月的随机对照试验,探讨每天摄入30克核桃是否能够改善青少年的神经心理功能与行为表现。
一项严谨的“核桃补脑”实验
这项名为“WALNUTs Smart-Snack”的研究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12所中学开展,共招募了771名11-16岁的健康青少年。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:
干预组:每天摄入30克加州核桃(约含2.7克 ALA),持续6个月;
对照组:保持日常饮食,不做特别推荐。
研究采用多中心、随机、对照的设计,并在学校与家庭层面设置了随机效应控制。为了评估干预效果,研究团队在实验前后分别测量了多项神经心理指标,包括:
注意力(反应时间变异性)
工作记忆(N-back任务)
流体智力(推理能力)
执行功能(风险决策)
行为问题(情绪与ADHD症状)
此外,还通过红细胞中ALA的含量变化,客观评估了参与者的依从性。

研究流程图
核桃到底有没有用?
在“意向性分析”中,研究者比较了所有参与者的数据,不论他们是否真的坚持吃核桃。结果发现,干预组与对照组在6个月后的神经心理功能上没有显著差异(所有 p > 0.05)。也就是说,从整体来看,“被要求吃核桃”并没有让青少年变得更聪明或更专注。
不过,有一个指标例外:干预组的红细胞ALA水平显著上升(β = 0.04%, p < 0.0001),说明核桃确实被吃进去了,也确实影响了体内的脂肪酸组成。(详见下表)

接着,研究进一步做了“依从性分析”,只纳入那些在6个月内至少吃了100天核桃的参与者(约34%)。结果令人振奋:
注意力:反应时间变异性改善了 –11.26 毫秒(p = 0.011),说明注意力更稳定;
流体智力:推理能力得分提高了 1.78 分(p < 0.0001);
ADHD症状: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状评分下降了 –2.18 分(p = 0.005)。
也就是说,只有那些能坚持吃核桃的青少年,才在注意力、逻辑思维和多动症状方面看到了显著改善。

为什么“整体无效”,但“坚持有效”呢?
研究者提出了几种可能解释:
“天花板效应”:健康青少年的基础认知水平已经较高,营养干预的边际效益有限;
依从性不足:只有约1/3的人坚持每天吃核桃,整体效果被稀释;
机制复杂:核桃中的ALA、抗氧化物质、多酚等可能协同作用,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;
测量工具限制:行为测验可能不如脑成像(如fMRI)敏感,未能捕捉到细微变化。
这项研究也提示我们:营养干预不是“吃就有用”,而是“坚持才有用”。在现实生活中,让青少年长期坚持某种饮食并不容易,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理想情况下看到的效果,在现实情况中难以复制。
小结
所以,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:每天一把核桃,真能让孩子更聪明吗?
答案是:能,但前提是——你得一直坚持吃!
总之,核桃不是“智商税”,但也不是“神药”。它有可能提升青少年的注意力、逻辑思维能力,甚至缓解ADHD症状,但这一切都建立在“长期、规律摄入”的基础上。如此看来,这“核桃补脑,也非一日之功“呀~
[1]Pinar-Martí A, Gignac F, Fernández-Barrés S et al. Effect of walnut consumption on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n healthy adolescents: a multi-schoo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. EClinicalMedicine. 2023 Apr 6;59:101954. doi: 10.1016/j.eclinm.2023.101954. PMID: 37096186; PMCID: PMC10121389.
